在证件制作和包装盒印刷过程中,避免偏色需从色彩管理、材料选择、工艺控制等多方面综合把控。以下是关键措施:
使用色卡与标准光源
采用国际通用色卡(如Pantone)或客户提供的色样作为基准,通过专业校色仪器(如分光测色仪)进行颜色校准。
在标准光源(如D50或D65)下比对色差,避免环境光干扰导致视觉偏差。
数字色彩闭环校正
从设计稿到印刷环节,使用色彩管理软件(如ICC配置文件)确保色彩在不同设备间的一致性。
数码打样后需进行实物校对,避免屏幕显示与实际印刷的差异。
纸张选择与预处理
选用白度一致、吸墨性稳定的纸张,避免不同批次纸张的色差影响成品。例如,证件包装盒常用白卡纸或金/银卡纸时,需提前检测其白度和反光特性。
纸张表面处理(如覆膜、UV上光)需预先测试,因覆亮光膜可能增强色彩饱和度,而哑光处理会降低明度。
油墨与印刷设备控制
使用同一批次油墨,避免混用不同厂商的油墨导致色相偏差。
定期校准印刷机压力、墨辊间隙等参数,保持印刷速度稳定,减少因机械波动导致的颜色差异。
印刷环境与操作规范
控制车间温湿度(建议温度20-25℃,湿度50-60%),避免纸张变形或油墨干燥速度不均。
印刷前彻底清洁网纹辊和印版,防止残留油墨污染。
批次管理与抽样检验
同一订单尽量一次性完成印刷,分批次生产时需保留首件样品作为后续批次参照。
每印刷3000-5000张抽取样品,用仪器检测ΔE值(色差容忍度通常≤3)。
专色印刷与防伪工艺
对证件包装盒上的关键标识(如LOGO)采用专色印刷,减少四色叠印导致的颜色偏差。
结合激光烫印、浮雕压纹等工艺时,需调整压力参数以避免破坏底色。
表面处理后的色彩修正
覆膜或上光后可能出现色密度变化,需在印前模拟工艺效果并提前调整设计稿颜色。
轻微色差调整:通过调整油墨黏度或加入调墨剂微调色相,避免直接加水稀释导致色浓度波动。
设备老化导致偏色:定期更换喷头或墨盒,如爱普生打印机可通过校准喷头清洁度解决。
通过上述系统性控制,可最大限度减少证件包装盒的印刷色差。实际生产中建议建立标准化操作手册(参考),并借助专业色彩管理工具实现全流程监控。